心脏“阀门”坏了,医生2小时1厘米切口内做3个心脏手术 专家:心脏不适等及时就诊 世界今亮点

2023-03-28 23:19:36 来源:交汇点新闻客户端

交汇点讯   心脏“阀门”坏了,没有血供,可能随时撂命!近日,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连云港市首例“TAVR+PCI+主动脉窦瘤封堵”一站式手术。在这场“生命之战”中,心内科、心外科、ICU、麻醉科、心脏超声科、影像科、导管室等学科医生团队,在2小时内,通过1厘米切口,1次完成3个心脏手术,帮助七旬老人跑赢了死神。

今年73岁的吴大爷近一年来常常感到心慌、乏力、气短,一开始以为就是年纪大了,没当回事。2月27日上午出现了晕厥,家里人不放心,就赶忙带他来到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通灌院区心血管病医院就诊,这一检查不要紧,揪出了大问题。

心脏彩超检查提示:主动脉瓣瓣功能二叶瓣伴重度狭窄。医生说,心脏是人体的“发动机”,主动脉是人体血供的“主干线”,这个主动脉瓣就是“发动机”与“主干线”间的“阀门”,阀门坏了,血供一旦停了,随时撂命。


(资料图片)

何况,除了主动脉瓣膜病变,二尖瓣三尖瓣也出现问题,左心房室增大变厚,中度肺动脉高压,左心室的射血分数也低于正常值。

吴大爷的儿子看到这糟糕的检查结果,瞬间“头都大了”,随即为吴大爷办理了入院,接受进一步的检查治疗。入院后,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,又发现了吴大爷竟然还患有冠心病和一个23×10mm的主动脉窦瘤,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。

按以往,主动脉瓣膜外科手术,通常需要在胸部切开20cm左右的大切口,人为将心脏停跳后,在体外循环保驾下,在心脏上动刀。但是,老吴这样一个多病变的心脏,哪能承受得住左一刀右一刀。

危急时刻, 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尹德录博士迎难而上,带领团队打响攻坚战。

3月14日下午,一场由7个科室10余名医生参与的多学科会诊启动。经过激烈讨论,一致决定尝试进行创伤小、恢复快的TAVR(经介入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),同时实施冠状动脉支架置入+主动脉窦瘤封闭术。

TAVR(经介入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)前所未有,更何况一次同时3个手术。本来TAVR术式瓣膜释放的范围需要精确到2-4mm的区间,再合并窦瘤的封堵需求,手术精度需达到1mm的要求。手术过程容不得一丝瑕眦。

术前,尹德录带领MDT团队充分评估,制定了周密的诊治计划,并反复模拟。

手术当天,尹德录博士和宋和鉴博士,在科内其它骨干的配合下,先对病变的左前降支置入支架,接着将匹配好的人工瓣膜通过右侧股动脉精准置入原病变主动脉处。随后,冠脉支架植入、主动脉窦瘤封堵也顺利完成。术中,心脏超声科王燕博士通过经食道超声实时动态评估瓣架的位置、形态及对窦瘤是否有效遮挡,全程为手术保驾护航。

手术时间仅2小时,顺利完成TAVR瓣膜植入+冠脉支架植入+主动脉窦瘤封堵,整个手术过程老吴生命体征平稳,术后当晚就脱机拔管。

术后,吴大爷转入CCU,宋广玉和刘永花护理团队与医生默契配合,精心照护,3月9日康复出院。

出院前,吴大爷的儿子特别感谢心内科尹德录团队:“真没想到,咱们大港城市一院的技术这么强,不开刀就治好了我爸的三个大毛病。为咱一院点赞,为心内科全体医护点赞!”

专家提醒:

75岁以上1/8患有主动脉瓣膜病

心脏不适等及时就诊

主动脉瓣是心脏通往人体血液循环主干道的“阀门”。主动瓣膜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,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达2%~7%,75岁以上上升至每8个人中就有1个,约50%未经治疗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会在发生症状后2年内死亡。五年内死亡率高达80%,比部分癌症还要高。

尹德录提醒:如果出现劳累性呼吸困难、心悸、胸痛、晕厥等症状,要及时就诊。

通讯员 张琬茹 胡晓燕

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 赵芳

编辑: 戴通

标签:

最新内容